首页 >综合 > > 正文

董卓败亡的原因:阶级斗争、内部矛盾、个人性格

发布日期:2023-06-01 12:31:48 来源:王静爱音乐 分享


【资料图】

提起董卓,大家肯定没什么好印象,废立天子,残暴酷虐好杀,开启了三国大乱世。然而,其实董卓多少也有些被黑化,因为写史书的,其实都是董卓的对立面。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董卓败亡的原因。

《三国演义》里关于董卓之死,描写得非常精彩,“王司徒巧使连环计,董太师大闹凤仪亭”。说是王允用美人计,先后把貂蝉送给董卓、吕布,然后诱使吕布诛杀了董卓。然而,真实的历史上,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。在我看来,董卓的败亡,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:

阶级是不可逾越的鸿沟

阶级,是一个社会学定义,虽然几乎所有国家、民族都高喊着人人平等,但其实人人平等从来就不存在。人类社会,自古至今,哪怕是遥远的未来,都会存在不平等。社会必定会存在阶级,这是看不见的,但却是至关重要的。阶级决定着立场,决定着一些人的行为。

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在《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》中指出:魏、晋的兴亡递嬗,不是司马、曹两姓的胜败问题,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寒族的胜败问题。陈寅恪认为,袁绍、司马懿都是儒家豪族,也就是所谓的士族阶级。而曹操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,甚至还有宦官的背景。 从阶级立场来说,儒家豪族是与寒族出身的曹氏对立的。所以虽然曹操横空出世,击败了袁绍,消灭了袁氏集团。但曹魏政权,最终还是被以司马氏为代表的士族阶级所取代。司马家其实只是士族官僚阶级的代言人,连曹操都只能算作寒族,出身西凉的董卓,只能算个粗鄙的武人了。 董卓出身凉州边地,又不是世家大族,只是一个边鄙之地粗鲁武人,所以董卓刚开始进入洛阳之后,通过许多措施拉拢名士、世家大族,希望能够取得他们的支持。但袁绍等士族名士,向来看不起董卓,只会把他当作敌人。这就是阶级,这就是偏见,是不可逾越的鸿沟。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官僚阶级,不可能接受董卓! 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伐董卓,有十几个州郡长官全都参与其中。固然有董卓擅行废立,胡作非为的原因,但从根本上来讲,袁绍、张邈、韩馥等人讨伐董卓,是因为他们不可能接受董卓这样的人控制朝廷。士族官僚在中央、地方上的既得利益,不允许董卓侵害,他们是天生对立的。

凉州、并州军事集团的矛盾

除了外部压力,董卓集团内部也存在问题。方诗铭教授认为:董卓失败的原因,不是来自外部,而是在于军队内部矛盾的激化。虽然进入洛阳指出,董卓诱使吕布杀死丁原,从而兼并了并州军。尽管董卓对吕布十分信任,“誓为父子”;但是,在并、凉军事力量之间,却矛盾突出,甚至处于敌对状态。

并州军被董卓兼并,是不会完全甘心的,又必然处于被压抑的地位。而凉州军则是以胜利者自居,没有将并州军放在眼里,甚至对吕布也不例外。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说:“孙坚收合散卒,进屯梁县之阳人。卓遣将胡轸、吕布攻之。布与轸不相能,军中自惊恐,士卒散乱。坚追击之,轸、布败走。”

胡轸是“凉州大人”,董卓麾下大将,在凉州军中享有崇高声望。在这次战争中,胡轸为“大督”,位置在担任“骑督”的吕布之上,属于全军统帅。由于吕布和胡轸的“不相能”,即有并州和凉州军之间的突出矛盾,尤其是胡轸对并州军的敌视。甚至扬言要“要当斩一青绶”,其实就是指吕布。

这种公开“宣言”,必然激起吕布和并州军的仇恨,从而导致全军不战自溃,让孙坚捡了个便宜。这是并、凉两支军事力量矛盾和敌视的典型事例。王允等人,正是利用了这种矛盾,说服吕布诛杀了董卓,之后董卓的西凉军团就逐渐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。

董卓个人性格

性格决定命运,除了上述原因之外,董卓的个人性格,也是他最终败亡的关键因素。由于董卓自幼生活在汉羌杂处的边境地区,所以造成了董卓嚣张跋扈、勇猛好斗、残忍好杀的性格。

董卓收编了何进、何苗的部曲,兼并了丁原的并州军,瞬间成为了洛阳城内最有权势的人物。于是,董卓悍然按照自己性格行事,想废皇帝就废皇帝,想杀大臣就杀大臣;而且他麾下的西凉羌胡兵,四处烧杀抢掠,大失人心。董卓慢慢的把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,天下公敌。 虽然董卓并不傻,不是个莽夫,但他毕竟只是个军阀,政治不是那么容易玩得转的。武人干政,向来没什么好的结局,因为他们并不适合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,他们习惯于直来直去的战场战争对决。所以,董卓个人性格也是他最终败亡的原因。

参考文献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方诗铭《三国人物散论》、陈寅恪《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》

标签: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2 欧洲兽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