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2月中下旬至今,债券市场在震荡下挫一个多月之后,走出修复上涨行情。穿透至理财产品净值端,理财公司产品的收益中枢有所抬升,破净率下降,零售对客端“赎回潮”渐退。
曙光渐现,但银行理财的“开门红”可能会打得异常保守。一季度本来就是存款回笼旺季,对理财分流替代效应明显;加之经历了2022年分别由股、债冲击引起的两轮强赎潮后,理财公司的“规模崇拜”变得淡薄,转而要求以更加健康的资产结构、更有韧劲的负债管理、更具前瞻性的风险管理、更加科学的投资者陪伴来要求自身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并不轻松的2022年,银行理财获得了哪些有益经验?2023年,银行理财又将如何在质量、效益、规模中取得平衡?证券时报记者以六大关键词复盘2022年银行理财发展全景,并展望2023年银行理财七大战术性着力点。
证券时报记者刘筱攸谢忠翔张艳芬
银行理财长期占据我国资管行业规模第一,是绝不容忽视的力量。但随着净值化时代监管细则与公募基金大幅对齐、多项改变银行理财运行逻辑的细则落地、非标资产配置空间逐步压缩等因素叠加,银行理财是否还能固守资管行业规模头把交椅,变数颇多。对于整个银行理财而言,夯实行业一哥位置既是荣誉之战,也是战略使命。
“2023银行理财怎么做”是一个宏大的议题。不论是具有全局统筹视野的高管,还是身居一线岗位只熟悉自己细分领域的员工,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均向记者强调仅是个人观察,不一定具备普遍意义。
证券时报记者将这些立场不同、高度不同的碎片化答案进行梳理,可以发现银行理财2023年在实际业务运营层面的战术性着力点在哪里。
1、增加封闭式
与长期限产品供给
债券市场的波动当然不会只停留在2022年。可以预见,2023年银行理财或许仍将在市场转向时承受资产质量、流动性的双重压力,负债管理能力、风险管理机制将经受来自资产基本面或情绪面的“洗礼”。
探索更适合理财客户的“中国式现代化估值体系”的呼声渐起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将部分资产估值方式改回摊余成本法是“开倒车”。去年末,在债市调整引起“赎回潮”下,关于理财产品采取混合估值法稳定理财净值的探讨确实在增多。
在现有约束下,为最大化满足震荡市下客户对净值稳定的需求,多家银行理财公司推出了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。这些产品共同点是持有到期的票息策略,均为封闭式产品,需要满足严苛的会计和监管要求。
所谓“摊余成本法”,是对标的资产以买入成本计价,不考虑持有期间标的资产价格波动,将到期收益平摊到每一天。这种估值法下,净值波动相对较小,但同时也会牺牲资产大涨带来的一些收益。
除了估值方法,还有理财公司试图在资产选择上走“低波动”路线,在资产端增加流动性相对较好的资产(同业存单、利率债等)配置,减小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短期赎回,比如发行重点投向同业存单及存款的日开型货币增强类理财产品等。
总之,强化产品“抗震荡”属性,成了不少理财公司今年的必修课。除了在产品设计和投资方面减小短期集中赎回压力,不少受访人士认为2023年银行理财还将拉长负债端久期,继续发行更多封闭式产品。
“我们很关注怎样能够拉长产品期限,需要抓住一些历史机遇,有效让理财产品切入长期限资金的配置之中。例如现阶段国家大力推动发展的‘第三支柱’,包括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等新兴赛道,这些都是长期资金来源。从这些方面介入能改变既有业务结构或资金结构。”兴银理财一位高管说。
新规落地以来,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期限拉长,但封闭式产品规模仍较低。2022年上半年,封闭式产品累计募集资金 2.13万亿元,仅占理财产品募集总金额的4.44%;封闭式产品存续余额为4.86万亿元,占比仅为16.67%。
2、增强资产端韧劲
使资产组合更注重流动性
结合成立以来的表现看,交银理财相关人士认为,理财产品到期日过度集中。当表内流动性考核时点以来,银行理财的流动性压力会呈现指数性增长,进而放大市场波动。同时,为追求收益达到偏高的业绩基准,不少固收产品在投资杠杆久期的安排上,一定程度上呈现了“死多头”的特点,利率风险、流动性风险的考量严重弱化。
兴银理财相关人士认为,理财公司需要重塑投资端体系,更加注重流动性,使资产组合构建更加均衡。
一是,银行理财不能仅从客户对收益的预期角度出发,应自上而下从宏观风险因子进行相应资产构建,基于宽阔视野来处理产品流动性的微观问题。
二是,在构建更加均衡、更有流动性的资产组合过程中,应更加充分重视对策略的运用。事实上,目前标准化资产的供应较为短缺,但历史数据证实,从正相关性、低相关性、负相关性各个层面构建核心策略,能够寻找到核心的压舱石资产。也能够通过构建负相关性资产,实现风险内部对冲,达到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优化。
3、重塑资金端多元化
实现产品适配适销
理财的客户基本盘主要是低风险偏好的个人储蓄客户,这使得各家理财公司在进行产品创设和资产管理的时候,不约而同将所谓“绝对收益”作为一个主策略。而“绝对收益”策略在资产构建的选择上,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选项不多,各家不得不配置有一定票息价值的固收资产,特别是标准化信用债市场。
兴银理财人士称这是一种“身不由己”,并认为以多元化来增强资金的稳定性和黏性,是整个行业现阶段要思考的紧迫问题。他认为,理财产品的创设和财富端的融合要更加深入,通过产品创设来有效地识别出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,做到产品适配适销。
为了做到“适配适销”,理财公司今年需要增加理财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颗粒度。“过去我们为了追求销售,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够清晰,现金管理以外的绝大多数产品都定位在R2风险等级,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产品的说明书,却较少体现产品本身的风险差异度。这也使得同属于风险偏好二级稳健型的同类产品,在净值表现上差异过大。”交银理财相关人士表示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华夏理财有关人士认为,完善产品标签、清晰界定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刻不容缓。
4、加强科技系统
对投资、运营的支撑
一个合格的科技系统,要能从投资面全流程(投前、中、后)进行端到端管理,从产品面进行全生命周期(设计、募集、投资、管理、兑付清盘)管理,从客户面进行全客户类型(机构、个人)管理。
不少受访人士认为,现在科技系统对实际业务运作的支持还很薄弱,很多功能场景上线滞后。今年需要补齐短板,加强科技系统对投资和运营的有效支撑。
平安理财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,因为从外部厂商采购的产品管理系统与业务融合不畅,其数据科技部团队开始跟业务部门深入合作,自研系统。从业务规划到系统规划就整整梳理了3个多月,产品经理们每天出入各个业务部门,打破部门竖井、规划建设流程,流程数量多达100多个,耗时近3年。
所以,“科技资管”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它需要科技人员对业务知识融会贯通,并且充分追踪业务经理的需求及痛点,能及时对系统规划、交付质量、数据质量、用户体验全面负责。对投资经理或研究员提出的需求,科技团队能第一时间调用相关资源(模型、数据等),迅速交付相关应用。
5、探索多元化风险管理工具
农银理财一位高管表示,当前国内市场除了标准化资产不足以外,风险管理工具单一,是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之一。“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主要基于信贷体系下的风险控制,风险规避、风险承担和风险补充工具,对风险转移、风险对冲等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使用人员较少,这与机构交易驾驭能力及衍生工具的缺乏是密切相关的。”该高管说。
而对于这个桎梏,已经有理财公司在探索解题方式。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,交银理财去年增设了“组合管理部”,来强化该公司组织架构中的风险平台建设。集成专属的风险计量系统工具,全面动态评估各个产品组合的盈利性和安全性。
6、建立适应银行理财
的投教体系
在受访人士看来,银行理财客户更倾向于将理财产品作为现金管理工具,缺乏长期投资理念,因此较为在意短期业绩波动。理财公司的投教之路面临较大挑战,应结合商业银行客群的特点,建立适应银行理财的投教体系。
面对去年几轮大的产品赎回考验和压力,平安理财从投教端积极与渠道协同引导客户长期持有,逐步降低客户非理性赎回的可能性,配合线上、线下进行场景化投教。比如,在线上通过公众号、视频号、财富号、持仓陪伴等传递市场情况和固收类理财特点,引导长期投资理念,开展投教;而线下配合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投教活动,投研配合市场的需求。
华夏理财高管也指出“要提升服务力”,充分运用包括网站、公众号、视频直播、线下、客户沙龙等多种方式,为客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服务。交银理财高管进一步表示,要摒弃单纯的规模导向,以“全流程服务”代替“投资者教育”。
7、完善人才队伍
与市场化机制建设
包括农银理财高管在内的业内人士认为,银行理财公司成立至今,仍未建立起成熟的人才培育机制。主要掣肘有三:一是缺乏多元化研究方向去培养专家型人才;二是岗位资格筛选和上升机制有待完善;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。
今年,银行理财应探索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、科学的考核机制甚至股权激励机制、适度的风险共担机制等多路径激发人才潜能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欧洲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